潍坊七棉纺纱有限公司
联系人:王经理
咨询热线:
176-6719-9207
建议反馈:17667199207@163.com
地 址:山东省潍坊市坊子经济开发区
机织技术的发展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原始织布、普通织机、自动织机、无梭织机等阶段。原始的织布法是把一根根纱线依次结在同一根木辊上,把纱线的另一端依次结在另一根木辊上。把这两根木辊绷紧固定后 ,用手指挑动单数或双数的经纱引入纬纱。后经改进,用一根分纱小木辊按单、双数将经纱分在经纱中。当经纱的分层情况与分纱小木辊一致时,便可把这根纬纱直接沿分纱小木辊引入,并使纬纱紧密起来。在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小木辊,可能就是这种很原始的织机的组件。以后出现了扁平形的打纬木或骨,代替了分纱小木辊。人们还发现,用不连续的一根根纬纱织成的织物,两侧的经纱容易脱散,于是便将一根根纬纱连结起来,绕成圈状后引入经纱层。随着织物的加宽,人们又将连续的纬纱绕在芦苇秆或木杆上,并利用手柄把它引过已为打纬撑开的经纱层。由于打纬容易通过经纱层,遂在打纬上刻一条槽,将绕着纬纱的小杆嵌入,既可引纬又可打纬,使织布速度进一步提高。此后,又发明了线综提经工具和挑花工具。
水平式原始织机和竖织机都不适用于织造 丝绸类织物 ,于是经过,出现了适合织制丝绸类织物的斜织机。斜织机应用杠杆原理,操作者有可能手脚并用,织布速度大为提高。初期的筘(古时叫筬)由劈细的竹签齿构成,齿隙稀密均匀地固扎在木条中。后来为了地控制布幅发明了边撑。筘出现后可以代替打纬打纬。于是打纬演变为中空、两端削尖、表面光滑的工具。在剜空处纳入纬纱管,这便是中国汉代画像石上的杼。用杼织布可以两手一抛一接,了织造速度。
斜织机所形成的梭口比较小,操作不便,同时也无法用来织造大花纹的 丝织品,后来出现了架的水平式织机 。开口装置由简单变得复杂,综框从十几页增加到上百页。木机架容纳不下便采用线综来提升单根经线。花纹越复杂,用线综的根数就越多。后来把升降运动相同的线综合在一起成为束综。采用束综便为织造复杂花纹提供了条件。组织结构愈加复杂,束综数甚至多达上千束综。公元前73~公元前49年中国河北巨鹿 陈宝光妻将其简化为120综120蹑的提花机 。公元220~280年中国马钧成功地把提花机改为12综12蹑,今中国四川丁桥织机可能源出于此。
随着养蚕、煮茧、 缫丝的发展,络丝也发展起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利用简单的丝框络丝,隋唐时期用手摇缫丝车络丝,宋代出现了有往复运动的络绞装置。络成的小?卷装可用来整经。整纱小木辊、线综和竹筘出现以后,整经时采用整纱小木辊,并把经纱头穿过线综和竹筘。南亚出现的另一种用于 棉纱线的络纱整经方式是将由纺车绕成小容量的管纱络成大容量的框纱,再从框纱抽出经纱,经过织女手中的导辊曲折地绕在插在地上的整经桩上,然后穿过分纱筘卷在木辊上。为了减少经纱断头,棉纱整经后上浆,这可能是南亚居民的创造。
英国人E.卡特赖特,在公元1785年试验把开口、投梭、打纬和卷布的手工动作机械化,展示了机械化织布的可能性。具有实用意义的织机,是19世纪初叶由 R.罗伯茨所设计的,这种织机是现代有梭织机的基础。19世纪初,法国人J.贾卡 发明了不需挽花童的提花机,后称贾卡提花机。根据贾卡提花机的作用原理,人们设计了结构比较简单的开口机构,以适应织造小花纹精梳毛织物的需要,这便是在19世纪30年代出现的多臂机。1869年出现了回转多梭箱装置,用来织造不同颜色、不同号数、不同拈度和不同原料的纬纱织物。19世纪后半叶,为了把工人从装纡换梭的工序中解脱出来,使普通织机变成自动织机,人们开始研究设计自动换梭装置。与此同时,更多的革新家们走了自动换纡这条使织机自动化的的道路,其中以美国J.诺斯勒普在1895年发明的自动换纡装置成功。
在织机的发展过程中,织前准备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 ,除络纱、整经、浆纱等技术方面有了提高外,还发明了移动式和固定式结经机,从手工穿经一跃而为机器自动接经,提高劳动生产率8~10倍。近代机织技术在织造方面除改进自动织机,操作看管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外,还努力探索新的引纬方法。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出现了各种实用的无梭织机,其中主要发明有瑞士苏尔泽的片梭织机、捷克斯洛伐克的喷气织机和喷水织机、意大 利和西班牙等国的剑杆织机。
mht